close

 

quote-it-is-always-better-to-have-no-ideas-than-false-ones-to-believe-nothing-than-to-believe-what-is-thomas-jefferson-94058  

 

< Amanda 的異想世界 : Don't Judge & No Comment (不批評,也不評論) >

Don't Judge & No Comment (不批評,也不評論),是個人修練中很重要的一門功課,也是挑戰度非常高的自我修練的項目。因為 愛說 / 愛發表意見 / 愛批評 / 愛評論 是人的習性之一,所以要克服這樣的習性就極需要自覺力的培養與鍛鍊。殊不知要能耐住自己的性子,保持 Don't Judge & No Comment (不批評,也不評論) 的人生態度,並懂得讓外在人事物依其自然發展出它該有的真實樣貌,真的是一種個人修為,也是一種自我內在鍛鍊的養成,更是學習懂得尊重別人與不阻礙別人自由發展與自我學習的一種基本涵養。

按照習性,通常我們最常做的事就是,自認是基於好意與愛,喜歡去批評與評論別人的事,然後再給別人建議。但仔細想想,我們不管是 批評/評論/建議 的內容標準是打哪來的 ? 標準是誰訂的 ? ...... 其實都是來自自己 ....... 所有的 批評/評論/建議 也都是來自自己的標準與價值觀 !

再想想,這樣的 批評/評論/建議 真的是客觀的嗎 ? ...... 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除了自身經驗外,你無法給予非你所能理解與接受之外的觀點。如果是這樣,我們真的所給出的 批評/評論/建議 真的是好的對的嗎 ?  ...... 我個人採保留的態度 !

而且之後最常發生的情形與結果是,當別人沒採納自己的 批評/評論/建議 時,又基於求好心切,於是很容易不斷重覆提醒相同的 批評/評論/建議,希望對方能採納進而改變。但如果對方一直不採納,結果彼此關係開始產生惡化,要不就是自己情緒很多,要不就是對方因為來自你的無形的壓力開始也變情緒很多,最後的收場當然不會是愉快的。然後建議者變成嘮叨者與強迫控制者,被建議者變成沒救或魯蛇的代表。

依我個人的觀察與作法是,如果是當事人要求給些建議,當然是可以根據自身經驗分享自己的觀點與建議。但所謂良性的分享觀點與建議是 : 透過分享後,讓對方根據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去決定自己要的方向。而且相同情境與事件的分享觀點與建議,可以採 "事不過三" 的原則 !

因為第一次分享觀點與建議可以讓對方明白,第二次分享可以釐清一些當事人的疑問,第三次分享應該已足已。會轉變的早就轉變了,不想轉變的你怎麼說也沒用。所以如果相同情境與事件不斷被重覆談論超過三次以上,表示當事人一直在相同情境與事件內打轉,可能需要的是耐心等待讓當事人產生自覺,因為改變來自覺醒 。要不就是當事人因自我價值觀所產生的信念,除非信念轉變,行為與態度才會轉變。要不就是當事人根本沒想轉變,只是想找人談論,那說再多對彼此都無益處,只是浪費彼此的時間與精力。

Don't Judge & No Comment (不批評,也不評論),也是我自己一直在鍛鍊的項目,自知是自己最需要調整並時時提醒自己的項目,對我這種愛說話的人來說困難度真的很高,但確是極需要學習的項目。所以我總是不斷提醒自己 : 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神的事。如果我都管不好自己的事,又有何資格去 Judge 批評 & Comment 評論 別人的事呢 ? 所以自己一直不斷在自我檢討改進中 …… 哈哈哈 ! ~ ^_^

以下是網友分享來自佛陀的智慧語錄 ,我個人很喜歡,也跟大家分享 !    

10632889_512961128807605_6979816926670785631_n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Don't Judge & No Comment (不批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anda Chen 的頭像
    Amanda Chen

    Amanda 吃喝玩樂的心靈饗宴

    Amanda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