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我很喜歡 Paulo Coelho (保羅.科爾賀) 一系列的書,尤其是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多年前第一次接觸到他的這本書,印象極深刻的是書裡的一句話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 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的] ,這句話對我後來影響極深,也大概是我深信不已,所以就內化成為自己的一種信念,這麼多年來自己也的確真實感受到這句話的神奇魔力。

Pailo Coelho 總是用很簡單的故事,描述很不簡單的人生哲理,他的文字極具張力。他的文筆讓我腦中冒出一段話 : [語言和文字,可以是魔力,也可以是魔咒,端看說寫的人要表達的動機與想傳達的訊息]。他總是用很簡單的文字,表達很神奇的魔力,他文字間所傳達的信念威力極強,這也是我很愛看他的書的原因。

這幾天在看他新發表的書 "Adultery" (中譯本書名 : 外遇的女人),裡面描述了當代男女到了成年後,將壓抑的情感以外遇的方式發洩成 "癮" 的心態,與成年後面臨的問題表露無遺。他提出 "外遇是什麼" ?現代人如何面對這個 "癮" 憂?他不以道德批判,企圖從愛的禁忌中找回迷失的愛,因此寫下 :  [豐富地愛,就能豐富地活],真的非常簡短,但確很精癖,為他的經典名句又添上一筆。

故事裡因女主角是人生勝利方程式中的皎皎者,看似無可挑剔的人生裡,她內在確充滿無限憂鬱與空洞的情緒,日覆一日鋪天蓋地的朝她襲擊而來,讓她從中不斷的探索不斷尋找那幾乎要壓垮她的情緒陰霾的出口。直到她遇到十六歲時的初戀情人,讓幾乎要窒息的生活裡再度找到了出口。這段外遇讓她宛如喚醒年少時充滿自信與熱力四射,熱情洋逸的自己。當然她最終是要找到真實的自己,並為自己找回真正的愛。

看這些故事情節發展與描述,不禁讓我發想一連串的問題 : 

為什麼初戀,對那麼多人如此難以忘懷?
如此想重溫初戀時的戀情,到底是要尋找什麼?
是要尋找初戀情人?還是尋找那初戀時,奮不顧身的愛一個人,及那個熱情洋逸的自己?

成年後 "外遇",到底是想遇見誰?
是想遇見那個當初讓你憶起愛的感受的初戀情人?
還是想從外在再遇見那個活生生,對生命充滿熱情,無可限量的自己?

當我們成年之後,我們投注了所有的心力在建構自己的外在世界,我們不斷追求成功,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名利,但確鮮少去關注那個內在小孩是否有跟上自己成長的腳步。因為心智年齡與實際年紀並非是同步成長的,因此我們常會看見一個實際年齡已是成熟狀態,但心智年齡確處於非常幼智的狀態。當心智年齡與實際年齡到成年狀態之後,如果內外年齡的成熟度差距太大,此時的人生 (多半是中年開始) 內在會開始產生諸多的衝突,衝撞與茅盾。

舉例來說, 試想一個人外在實際年齡是介於 30~40 歲間的成人,但心智年齡確只停留在 15~20 之間,那人生會產生何種衝突,衝撞與茅頓?特別是男人的心智年齡多半比女人晚成熟,如果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男人永遠在找 20 左右的外遇對象了。哇哈哈哈!

初戀對多數人發生的機率應該是在年輕時,年輕時對愛的表達是毫無掩飾,熱情洋逸,魅力四射,且奮不顧身,毫無計算,情竇初開,勇敢去愛。這樣的自己,在成年後就漸漸消失了,失去的不僅是輕春歲月時的身心狀態,還漸漸失去了那個充滿理想,充滿熱情,充滿抱負,充滿無限可能的自己。取而代之的是那個充滿憂鬱,充滿恐懼,充滿不安全感,充滿各種不滿現狀的自己。

所以當這些衝撞與衝突的能量無法找到出口時,"外遇" 是多數人在無意識的狀況下,被挑起愛的感受及找回自己最快的速成方式。但仔細想想,你 "外遇" 是真的想去遇見誰? ..... 其實說穿了不過就是想再遇見那個年輕時美好的自己,那個情竇初開奮不顧身勇敢去愛的自己,與那個充滿熱情理想抱負無限可能的自己,及那個無所懼怕無所憂慮的自己。

於是成年後,當多數人再度重溫初戀情感 & 遇見初戀情人,為什麼多半都很難抗拒就會再度落入情網,因為初戀很容易也很快速可以轉變成連結到年輕時期的自己。但真實狀況發生到後來常會是,時光荏苒,歲月枯榮,景色依舊,人事已非。

因此我們終其一生,不斷透過外在所追尋與追求的,無論是夢想,理想,成就,工作,關係,家庭,外遇,各式各樣的上癮 ..... 都只不過是透過這些不同的體驗在尋找那個真實的自我。當你找到那個真實自我時,你就會發現你不在需要再透過外在人事物來找尋那些情緒宣洩的出口,與不需再不斷透過外在人事物來證明你自己,因為你就是那個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自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初戀 vs 初戀情人
    全站熱搜

    Amanda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